成华,作为成都的中心城区,有着悠远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根基。成华历史是巴蜀历史的组成部分,成华文化是巴蜀文明的重要篇章。

  成华区融媒体中心携手成华区地志办联合推出“成华往事”,带您发掘、找寻、传承成华蕴含的丰富文化与历史底蕴,追忆老一辈成华人的似水年华。本期,让我们一起去探寻灯光球场。

  20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在成都蓬勃展开,来自祖国各地的建设大军向成都东郊大转移,工厂企业纷纷在圣灯寺、跳蹬河、八里庄、二仙桥一带扎下根来,将荒芜的郊区变成工业重地。随着时代发展,工厂搬迁、产能转移,曾经的工业片区成为历史的缩影,它们承载了一个时期的历史使命。

  灯光球场,充满年代感的名称,在文体资源相对匮乏的七八十年代,承载着许多老一辈火热的青春记忆,现如今仍是周边居民活动的首选。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灯光球场,位于成都市成华区下涧槽路南侧,二仙桥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内,是原成都机车车辆厂(以下简称“机车厂”)职工自筹自建的职工文化娱乐活动场地。

  20世纪七十年代,机车厂里基本没有大面积的活动空间,随着文化艺术活动的日渐丰富,工会发现,想组织规模略大的职工户外活动,都找不到合适的场地。职工们要打球,只能去隔壁成都地质勘探学院。

  1976年,工厂选中了靠近生活区的一块泥地,准备修建一个可供厂区职工共同娱乐的场所。当时这里一片泥泞,周围有些烂草棚和田地,还有个卖卤菜的小馆子。圈定土地后,厂里安排了技术科的几个工程师来做设计,并发动全厂职工参与建设。

  在那个年代,工厂对国防特别重视,在施工过程中,先往下挖了近十米的深坑,修好人防地下工程,然后再在地面修建球场。

  球场共修建了近三年的时间,于1979年修建完成,长约40米的椭圆形场地里,圆弧形的看台石凳与球场地面连为一体,整体显得简约又大气。因为是全厂职工们用自己的汗水浇筑出来的,大家对球场都有非常深厚的情感。

  灯光球场建成之后,成为那时机车厂开展夜间活动的唯一场所。在娱乐资源相对匮乏的年代,亮着几排大灯,照得灯火通明的灯光球场无疑是消磨闲暇时光的好去处,四十多年来,无数活动在这里举办。工人们常来打篮球,各个车间组织自己的篮球队,互相竞赛,赢了的队伍还能代表机车厂参加铁道部的体育比赛以及东郊片区的比赛。

  据机车厂老职工回忆,当时组织一个体育比赛要历时十多二十天,每天下班后,职工们都不着急回家,而是呼朋唤友地来到球场看比赛,气氛非常热烈。球队与球队之间偶尔还会发生一些摩擦冲突,但这并不是打架斗气,而是为了某种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灯光球场不仅举办体育比赛,周末厂里还会在球场举办舞会。喜欢赶潮流的“超哥超姐”都会去,烫着卷发、戴着蛤蟆镜、穿着最流行的喇叭裤,喇叭裤还要配尖皮鞋,尖皮鞋底下要钉满铁钉子,走路要咔嗒咔嗒响才过瘾,跳着36步、16步------灯光球场,可谓当时最时髦的场所。

  时间的脚步走过了四十余载,脏乱、陈旧、老化曾一度成为人们描述灯光球场的关键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下涧槽社区通过“拆墙并院、空间再造、保留记忆”的方式,对灯光球场进行升级改造。改造后,整个场馆可同时容纳观众与演职人员2000人,不仅能满足居民日常文体活动需要,也能满足歌舞剧、话剧、音乐会、演唱会等使用要求,承接大型文艺汇演等活动。如今,这里保留了原先固有的工业遗产风貌,留存了大量的历史人文气息,同时还留住了老机车厂人的美好记忆。

  2018年,成华区保护性升级改造灯光球场及其附近的文化大楼,打造具有工业文化氛围的社区美学生活新场景,形成一个有机综合性“院坝式”整体。同时招引了30余家优秀社会组织,在其内设立了二仙桥“院坝文化”空间,高频次高水平供给演艺、美术、摄影、设计、展示、培训等群众文化服务“套餐”,打造“天府院坝春晚”“院坝全民音乐节”等特色文化品牌。如今,二仙桥“院坝文化”空间年均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400场次以上,累计近4000余支来自全川的群众文艺团队约12万余名群众参演,线万人次,网络直播观看量达到2283.01万人次,成功入选全国优秀群众文化品牌案例。

  灯光球场,是八十年代机车厂厂区文化活动中心,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曾经历过衰败期。如今,在政府等多方推动下,熟悉的文化活动中心再次回归,并成为二仙桥街道支持辖区群众文化活动的现代化、多功能平台。

  曾满载老机车厂人欢声笑语的灯光球场,如今以崭新的面貌,承担起区域文化服务的责任,再度延续起自己的荣耀使命。